马拉松为什么集体“扑街”

作者 | 王念念

编辑 | Sette

1

马拉松凉了。

不是因为大家不爱跑步了,而是因为有些地方办赛办得有点“走火入魔”。

这个十月份,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跟拉了个“摆烂群”似的,集体停摆。

山西临汾,不跑了;山东多个县市,审批权直接上收,不跟你多BB;广东翁源,直接停办;连河北蠡县这种以往凑热闹也要搞个“欢乐跑”的小地方,今年也彻底哑火。

大家公告写得那叫一个冠冕堂皇,不是“天气原因”就是“出于安全考量”,听着特别为你好是吧?

但实际上呢?

是这场蒙眼狂奔了十年的“马拉松大跃进”,终于被现实抡圆了膀子,结结实实踩下了一脚急刹车。

我们看看马拉松这个事前几年是什么光景?

是个城市就想搞“马”,好像不办个马拉松,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化都市。有那么一段时间,“某马”成了城市最光鲜的烫金名片,朋友圈里不发个定位和奖牌,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产。

但狂欢的背后,是市民被堵在路上的骂娘,是财政钱包被掏空的心疼,是安全风险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这脚刹车,它不是不让你跑步,不是要扼杀全民健身的热情。

是让你别瞎跑!

是让那些把马拉松当“万能解药”的地方清醒清醒;是让那些不顾民生、不计成本、不管风险的“盲目跟风赛”、“赔本赚吆喝赛”、“非洲选手定向扶贫赛”,统统歇菜!

2

你以为马拉松是全民健身?

醒醒吧,在不少城市,它早就变异了,变成了妥妥的“民生压力测试仪”——而且是硬考、考崩了还不认账那种。

怎么个“压力测试”呢?

搞马拉松肯定要封路,虽然很多地方并不知道封路了会怎样,但为了搞马拉松只能硬着头皮封,看半座城会不会瘫。

公交改道,司机懵了;商铺关门,老板哭了;如果你正好赶通勤上班,自求多福吧。

曾有某地方的一个区,为了搞马拉松,一天收过1300条投诉。

你这边跑得热血沸腾,朋友圈发得风光无限,那边市民群里骂声一片:“又封路?”“我上班迟到谁给我扣钱?”“我家门口卖煎饼的大爷今天又白出了摊。”

更夸张的是,有些赛事一封就是68小时。

68小时啊朋友们!这不是封路,这是给城市做“节流手术”——把干道血管掐了,看城市还能不能喘气。

结果呢?城市的正常运转说崩就崩,市民的日常生活说乱就乱。

这哪是办体育赛事啊?这分明是拿整座城市做一场大型“瘫痪实验”,而实验的代价,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时间、生计与耐心。

所以别怪大家吐槽:你办的是“马拉松”,市民承受的是“马拉松式堵车”“马拉松式绕路”“马拉松式生气”。

3

再说钱。

你以为办一场马拉松很便宜?兄弟,你那是对“烧钱速度”一无所知。

来,我们掰开揉碎了算算这笔账:

安保,要人墙吧?医疗,要救护车、AED、冰桶吧?志愿者,要管吃喝发服装吧?

这还没算上计时系统、舞台搭建、物料运输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业内测算过,万人规模的马拉松赛事的人均办赛成本高达300-500元,半马赛事中标金额普遍在100万至300万元,全马更是400万至600万元。

对于一个年预算没多少的小县城来说,一场马拉松,很可能直接干掉它全年文体经费的三分之一。

三分之一啊!够修多少个社区篮球场?够给公园换多少套健身器材?够办多少场老百姓真正能参与、真能笑得出来的广场舞比赛和乒乓球赛?

但你猜怎么着?就这么砸钱,回报呢?

现在的普通跑者都开始“精打细算”。本地参赛者大多数是自己人,买装备买服务不够凤毛麟角,钱包根本没打开。

外地跑友来了,大多是体面地溜一圈就走了,连带周边消费都没带动起来。人均消费利润可能还达不到办赛成本。

你这边花几百万搭台,别人过来就是拍个照、领块奖牌、发个朋友圈,扭头就走。留下你,对着空空如也的钱包和一堆待付的账单。

所以这哪是办赛事啊?

这分明是“自残式慈善”——还是专门针对外地选手和非洲兄弟的“定向扶贫慈善”!

你烧着本就不宽裕的财政,堵着本地市民的路,惹着老百姓的骂,最后就为了成全少数人的奔跑梦想和朋友圈九宫格?

这不是情怀,这是算不清账。

这不是发展体育,这是高级败家。

4

而且中国的马拉松,现在被调侃成“非洲兄弟定向扶贫项目”一点不冤。

你别不服,看看大部分领奖台就知道了——冠军、亚军、季军,清一色的黑人兄弟,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非洲高原分原。

而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单纯的体育交流,而是一条被跑通了的、高度成熟的“马拉松淘金产业链”。

从埃塞俄比亚坑坑洼洼的黄土训练场,到中国崭新平整的塑胶赛道,黑哥们远渡重洋而来,目标明确:跑步,拿奖,盖房,走上人生巅峰。

甚至有的黑哥们儿,在一些赛事上穿着凉鞋都能夺冠。

这不是魔幻故事,是现实。

这也不是励志故事,这是对咱赛事水平的一种无声嘲讽。

我们呢?我们出了钱,出了力,出了赛道,出了骂声,承担了所有的封路成本和民生抱怨。

最后,站在聚光灯下的、捧着支票合影的,没一个自己人。

我们本土的跑者,辛辛苦苦训练,吭哧吭哧交报名费,好不容易中个签,最大的荣誉可能就是一块“完赛奖牌”,和朋友圈的几个赞。

你说这是“国际化”?

拉倒吧!这顶多算“国际化韭菜”——我们负责当土壤、浇水、施肥,最后成熟的果子,都被别人摘走了。

主办方赚了个“国际赛事”的名头,经纪人赚了丰厚的佣金,黑哥们赚了改变命运的奖金。

只有目的地,沉浸在一种“我们办了大比赛”的虚假繁荣里,回头一算账,啥也没落下。

这不是体育精神的胜利,这是算数没学好的悲剧。

5

而且更关键的是马拉松赛事风险并不低。

这年头,办马拉松就像在雷区里开演唱会,听着热闹,但指不定哪步就炸了。

最直接的就是天气,这玩意儿完全不跟你讲武德。

你这边舞台搭好了,广告位卖出去了,几千号选手从全国各地飞过来了,领导也请来准备剪彩了——结果一场暴雨/高温/大风预警突然拍脸上。

几百万的投入,瞬间归零。

不是打折,是清零!这哪是办赛事啊,这简直是和老天爷玩“概率轮盘赌”,赌注是地方财政的真金白银。

但比天气更可怕的,是选手安全。

赛道旁ICU床位够吗?急救人员配齐了吗?AED设备能覆盖全程吗?

之前某县半马选手猝死的悲剧,就是最血淋淋的警告。一旦出事,就不是钱的问题,是头条新闻。

所以,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终于重重按下来了。

广东明确:C类赛事,省体育局来终审,别自己想办就办。

山东出手:县级?别瞎折腾了,审批权直接上收。

浙江表态:明年开始,严控数量,别搞那么密。

这可不是打压体育产业,恰恰相反,这是在“兜底”,是在“拆弹”。

再放任某些地方这么蒙眼狂奔下去,迟早要出大事。现在收紧,不是不让跑,是告诉你:“没那个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安全底线守不住,一切都白给。”

政策的口子一紧,很多原本头脑发热的地方,瞬间就冷静了。

毕竟,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因为一场比赛而上热搜的负面典型。

6

所以叫停不是坏事。

恰恰相反,这叫理性回归,是发烧四十度后终于吃下的那片退烧药。

马拉松不是不能办,是不能瞎办。

不是所有城市都配叫“马拉松之城”,就像不是所有会煮泡面的人都叫厨神。

你小县城总共就两条主干道,一封路全城血压升高;你ICU床位加起来不到十张,却敢接万人规模的赛事——这不叫勇气,这叫莽。

也不是所有比赛都必须请黑人选手来撑场面。

“国际化”不是“非洲化”,更不是“奖金外流化”。你把几十万美金塞给外国选手,回头财政喊穷、市民骂街,这哪是提升城市形象?这是主动申请被吐槽“人傻钱多速来”。

那我们该干嘛?

简单啊,把原先砸给一场“面子马拉松”的钱,拆开来用:

修它十几条社区健身路径,办它几十场老百姓真能参与的“迷你跑+非遗展”。再不济,多办几届广场舞大赛、小区篮球赛,它不香吗?

这些才是真正让市民动起来、笑出来的“体育实事”。

不比封半座城、扰几万人,就为搞一场朋友圈限定版“精英秀场”强?

说到底,这场急刹车刹的不是全民健身的热情,刹的是那些脱离民生、脱离实际、脱离常识的“功绩冲动”。

城市治理不是搞行为艺术,不能你爽了,市民惨了。

体育精神也不是砸钱就能买来的,不是你请几个国际选手、搞几个无人机航拍,就真成了“体育强市”了。

当一场奔跑不再是为了健康与快乐,而是为了流量、为了面子,那它注定跑不远,也跑不久。

所以,停,不是终点。

停,是为了更好地跑。

停下来,想一想:

我们到底为什么而跑?为谁而跑?是为市民的健康而跑,是为城市的活力而跑,还是为那份“别人有我也要有”的虚荣而跑?

想明白了,再出发。

那时候的马拉松,才不再是一场“烧钱式巡游”,而是真正扎根于城市土壤、生长于市民心中的——

“全民的马拉松”。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和网络截图 

闻旅派原创,作者:Candy,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enlvpai.com/81552.html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闻旅派删除,谢谢

5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后发表评论

上一篇

同程旅行与成都天府机场联合举办“与天府·遇世界”全球航旅嘉年华活动

下一篇

文华东方退市:一场押上148年家底的梭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