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2025海南国际文创周在海南省三亚市隆重开幕。据悉,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海南博鳌文化创意研究院、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海南国际文创周将从4月11日至13日,共持续三天。
今年的“海南国际文创周”将以“共振·见微”为特色主题,深度聚焦城市主体和人才个体,在30+行业顶尖论坛和传统颁奖典礼(雪鹿奖、文创地图榜单、城市更新地图榜单、乡创地图榜单、产教融合地图榜单)之外,还增设了【中国超级旅游城市联赛】【首届闹海国际青年(VIBE)歪脖节】【文旅职通车】等多个创新板块。
海南国际文创周创始人、SMART度假产业平台秘书长王旭
作为本场主论坛主持人,也是海南国际文创周创始人,王旭本人对于本届国际文创周主题“见微”的解读是在不确定性中去锁定确定性。在分享正式开始前,他给现场观众们推荐了三本书,分别是《自私的基因》、《贪婪的多巴胺》以及《细菌》,并提取了基因、菌群、多巴胺三个关键词,一一对应到文旅产业发展。
第一个是基因,也就是创始人基因是如何决定企业发展的。他们在压力大的时候如何选择,短期和长期收益之间如何选择,在行业赛道的选取方面如何选择,如何带着他的洞察力,带着他的使命愿景,带领企业和团队走向不确定的未来,最后归总到根源,其实就是创始人基因决定了企业发展。
第二个是文旅“菌群”。大家都在讲文旅生态,但到底有没有认真研究过行业和行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在不确定的时代抱团生存,为什么在文创周的平台上
民宿可以和露营联手,研学可以和数字化联手,非遗文创可以和科技联手,去创造很多的新物种、新赛道、新业态。“内卷”的反义词就是创新,如何创新其实就在菌群的生态里,到底谁该先行,谁该尾随,谁该去形成规模效应,这些问题可能企业创始人们无暇细想,但确实值得去研究和思考的。
第三个是多巴胺,文旅人好像很少会从多巴胺视角去看为什么一个产品会吸引人,为什么游戏会让小孩上瘾,为什么文旅景点不会,到底他们在给予多巴胺的时候频次是怎么样的。当人们热衷刷短视频,差不多每秒钟都有小剂量多巴胺反馈,这样的反馈频次又该如何去触动文旅产业的痒点、痛点、爽点,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升客单价,提高返回频次以及让他愿意在自媒体上去转发去传播去点赞?所以学会用多巴胺的视角从生命科学的角度降维打击文旅产品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发现。每一个文旅做得好的创始人都是洞察人性的高手,人性背后就是多巴胺。
这样的一些思考也同样适用于人。每一个文旅做得好的创始人都是洞察人性的高手,人性的背后是多巴胺。过去一年“见微”这个词其实是从他们身上来的。内观每个人其实基因也相当稳定,但在不同人身上基因也不同。
非标主理人虽然“非标”,但可以总结确定性。有一个非官方数据,据统计,现在年轻的非标主理人平均企业寿命是六个月,看似非常短的时间,但细想也可以让年轻人不再是无业游民,而是成为一个产业发展的良性“益生菌”。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关系也是如此。以城市为单位,政府为小微企业,为这些微观非标主理人提供好的生存土壤的时候,他每一个所贡献的就业、税收、房租、相关经济都支撑整个经济的基本盘。
而这样非标主理人的出现,离不开能力培养与教育。如何让张家界成为文旅硅谷,如何能够让张家界学院成为链接所有文旅头部主理人的黄埔军校,也是SMART接下来的愿景,依然是从非常微观的视角去对宏观作出一个确定性的努力。在评价杭州有“六小龙”,张家界入境游怎么样的时候,外界不知道的是他们在过去十年二十年深耕获得了多大的分母才在今天涌现出这些分子,“见微”其实就是长期主义。
他还提到郴州,对于当地最大工业遗产项目如何从“废土”变成“沸土”格外关注,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也很难有人能说出正确答案。但王旭提到,答案是像做学校一样,要敢于接受改变。
“我们现在正处在AI爆发转折点,2025年是AI元年,但是未来十年在回望可能依然会发现,我们低估了AI元年为我们带来的变化。我们该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只能去教学生在教室内学不到的东西,他需要在一线通过成为非标主理人的实践去了解设计,了解商业,怎么算账、怎么挣钱,了解传播学,如何把一个好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目光聚焦到昌平,昌平已经连续四年来到了文创周,整个四年的历程如同“三部曲”:第一部如何通过造节去打造一个城市IP;第二部如何把这些主理人等优质人才留下来;第三部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产教融合。“我们陪着昌平走过了四年,大家可以看到它的人才密度的变化,它从一个城市IP到主理人的密度,到最终走向产教融合培养本地主理人的路径。”王旭这样讲道。
回到议题,当代社会的三大难题,毕业生就业难,一年一千多万,在座所有企业家肯定缺人,因为招聘实在太难了。原因很简单,大学目前课程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能力不匹配,企业必须要发着工资再去重新教他们一遍,三年教会了,人很可能也要走了,企业也没办法。所以才会有一边年轻人就业难,一边企业人才荒。
如何能够一站式解决这三个难题,在文创周找到答案,因为文创周实在有太多基因的混合,有教育工作者,有实战家,有政府决策者,这些方方面面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绞尽脑汁发现原来解决的方案在教育上。“例如,我们在浙江龙泉有个项目叫做望瓯·陶溪川锻造少年学院,让头部企业创始人主理人成为导师,让大学生把这个经营性的场景当做校园。”
再谈为什么要“见微”?王旭表示,当所有信息和决策来自于互联网,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消息就已经无法用它做决策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发生在它登上媒体平台之前,是发生在身边的微小颗粒,所以哪怕是一次海南国际文创周这样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发现交谈的人脑子里装的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的教学场景很可能就是未来十年教育会普及的场景。
最后他对海南国际文创周总结了四个词:降维、多元、多选、利他。如果大家读到大学再做小学一年级的考试题肯定能得一百分,这就叫做确定性,降维打击,大家都在问文创周为什么每年都能办起来?这背后其实有200%的努力,有意外空间在,大家看到的文创周与准备相比,也就只有50%的呈现,这也是先升维再降维得到的确定性。
第二多元,文创周数量也被质疑过,有没有必要做这么多,但作为创始人,王旭表示他最怕的就是单一,用自己的好恶判断别人的喜好,某场主题论坛该不该存在有市场做裁判,持续在办的就是市场需要的。
第三多选,同类型多个选项总有一款会适合;最后一个是利他,回到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翻开这本书,书名叫自私的基因,书里面的每一页都在讲利他。如果一个生物或者一个群体想要最大化的收获自己的收益或者说作为基因想要活得最长久,终极答案是利他。也有有利他,所有人才会帮助你,会支持你。
最后,他也希望所有来海南国际文创周的朋友,一起“共振 见微”,在不确定性中锁定确定性。
以上内容均由海南国际文创周活动现场演讲整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