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2025海南国际文创周在海南省三亚市隆重开幕。据悉,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海南博鳌文化创意研究院、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海南国际文创周将从4月11日至13日,共持续三天。
今年的“海南国际文创周”将以“共振·见微”为特色主题,深度聚焦城市主体和人才个体,在30+行业顶尖论坛和传统颁奖典礼(雪鹿奖、文创地图榜单、城市更新地图榜单、乡创地图榜单、产教融合地图榜单)之外,还增设了【中国超级旅游城市联赛】【首届闹海国际青年(VIBE)歪脖节】【文旅职通车】等多个创新板块。
图注:行李旅宿集团创始人&CEO、既下山创始人赖国平
以松赞和大乐之野连续股权融资为代表,进入2025年,中国目的地民宿创投再度迎来业界关注。当多个头部品牌创始团队接连“上岸”,目的地民宿未来究竟向何处去?作为国内民宿业界的老炮,行李旅宿集团创始人&CEO、既下山创始人赖国平以“从本地共识到产业突围:打造民族文旅破圈的武器库”为题,结合自身经历展开了深入探讨。
作为赖国平创立的目的地高端民宿品牌,既下山发展至今已有十年历史,而这十年,恰好也是中国民宿山河巨变的十年。在赖国平看来,近期松赞和大乐之野的融资释放出很多行业节点性信息。作为民宿从业者,尽管行业的现实走势与当初预期出现偏差,但理性来看,过去的十年对于民宿行业而言,也不全是一地鸡毛。
“过去十年,中国民宿行业培养出一大批养成常态化度假习惯的城市中产,而且各行各业大量的跨界者进来,创造出众多个性化住宿,不管是服务模式的调整还是各种在地体验的探索,构成了支撑民宿行业走向未来的基础”。
具体到供给侧,过去十年,中国民宿行业究竟呈现出何种显性发展趋势?在赖国平看来,过于注重外在而忽略内在,是导致行业陷入某种集体性迷茫的根源。
“概括来看,整个民宿开发设计领域以美学博流量,以流量指导美学——行业可能更看重的是化妆、表演,而不是深入思考,受众在这样的空间载体,究竟能获得怎样真实的升华感受。”
基于此,从10年前创立既下山起,赖国平就一直在思考,当代中国中产,究竟需要怎样的度假生活方式?10年间,既下山进行做了很多尝试,逐渐摸索出一条具有长期确定性的发展路径。
首先,既下山的第一个原则,是要把酒店住宿本身建成最好的目的地。以既下山梅里项目为例,按照赖国平的说法,真正的好地方、好风景是心灵的定义,既下山是为人的心灵抵达建造驿站,所以选址的原则永远都是选择文化景观。
中国很多原生态秘境都有自己独特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可能是地理的,也可能是民族文化的,这构成了旅游产业非常重要的基础,以既下山怒江店为例,该项目所在的村子有4个民族,其中独龙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原来进村的路是一条全是石头凿出来的路,很有意思。
由于这类目的地文化景观往往在原生态秘境,出于对目的地负责,既下山会要求设计师以当地文化相融合完成设计,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对目的地的风貌跟文化造成破坏。
“比如前段时间筹建的既下山香格里拉,当时我和设计师赵阳讨论过,应该选址在哪里?香格里拉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松赞林寺、纳帕海、独克宗古城,好像既下山都不代表,最终,既下山香格里拉店选址在小中甸一个水库边上。我们希望每一个既下山都能够代表这个地方,成为这个地方的专属文化。”
既下山的第二个原则,则是把目的地的独有的地貌跟文化,当作旅行的根本魅力。目的地文化会涉及地理、文化、宗教、生活习俗、衣着等方方面面,这需要目的地运营团队大量地调研和梳理,然后以本地文化为依据,设计体验产品。
比如既下山怒江所在地位于三江并流地区,由于奇特的地质地貌,这里曾经备受西方探险家,植物猎人推崇,很多珍稀植物都是在这里被发现的,比如绿龙蒿,这种蓝色的叶子非常罕见,它就长在这个区域,既下山就将寻访到的珍稀植物制作成一条体验产品。
赖国平强调,既下山不愿意做标准化复制,也不会做只服务于物理感官的旅游业。这个品牌的发展规划,核心是以目的地文化为基底,能够与当代精英广泛对话,所以既下山的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邀请包括赵阳、水燕飞、董公柳在内的行业明星级别设计师主导,以此满足目标客群与当代文化对话的需求。
“事实上,既下山接待过很多的明星、企业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文化对话,既下山会长期做艺术驻留,将主流艺术作品化作既下山的软装,同时定期举办策展,将北岛在内的众多当代艺术家,看作既下山最重要的代言人。我们甚至期待,未来有一天可以在上海、北京做艺术展览,名字就叫三江壁炉或者雾里村。 ”
回到困扰整个民宿行业的流量问题,赖国平介绍,发展多年至今,行李旅宿会员系统已经沉淀出超 80万私域会员。按照赖国平的说法,这并不是说单纯服务于住宿预订,按照规划,行李旅宿最终不仅仅只是一个预订平台,其目标是形成一个旅行生活方式的生态体系。
赖国平谈到,作为一个旅行者,今天他可以去的地方越来越多,但想去的地方却越来越少,因为这种是心理意义的远方才是自己真正想去的,而这样的远方正在被旅游产业所破坏。受此触动,赖国平决定换个方式去做旅游产业。
赖国平介绍,在既下山之外,他正在策划另一个独立的目的地旅宿产品系列,该项目单独取名叫“寄”,根据赖国平的说法,未来10年,其在这个品牌上花的精力可能会大于既下山。
“这些年我走过太多的乡村,站在乡村振兴的视角,现在做这个事情我觉得特别合适,我们需要一个平等的视角看待广大乡村的延伸文化,而不是把乡村放置在文化鄙视链的底层,然后以城市视角不断地进行篡改。”
根据赖国平的描述,这个取名为“寄”的全新产品系列,其建筑木材全部都会利用废弃材料,采暖制冷、因地制宜,减少板材,设计方面,酒店会摒弃文艺美学,以实用为原则,同时,酒店会引导客人减少他们对目的地的干扰,帮助他们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而不是简单的消费目的地,客人可以长留,但需要参加劳动,每家酒店的员工和客人都要学会当地语言,甚至杜绝英语和普通话。
至于在地文化体验,根据赖国平的介绍,“寄”产品系列每家都有个叫行李的咖啡馆,馆内每天都请来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户讲述古老的当地文化,传授当地语言。到晚上的party环节,内容运营团队就去听他们讲的故事,把它合并成一本书,取名“收集流浪史”。
赖国平甚至设想,这个产品系类应该有国际公约不履行的规定——既不能拍照,也不能录像。客户就是只能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和表达。这种在地文化体验就像阅读,这也是他对目的地旅行这件美好的事情的文学化遐想。
“马斯克近期接受访谈时称,十年内机器人就会替代人类的大部分劳动。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启示就是存在感的缺失,未来的世界如果真的是硅基生物跟碳基生物并存,我觉得旅行永远是站在人这一边,我们也希望永远做站在人这一边的事业。”
以上内容均由海南国际文创周活动现场演讲整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