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印江文旅推介会现场,一群身着土家族盛装的演员和非遗传承人,踩着《摆手舞》的鼓点翩然登场。他们手中的红伞翻飞如蝶,傩戏面具在光影中忽明忽暗,一曲《要选同心合意人》的山歌直冲云霄,将“贵州村戏·乡当好耍”的乡土气息洒满京城。这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首次将“村戏”舞台搬到首都,用最质朴的泥土芬芳,叩击着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从田间到舞台:一曲“村戏”唤醒千年乡愁
“村戏”不是戏台上的高雅艺术,而是深扎土地的民间灵魂。在印江的村寨里,农民既是演员也是观众,他们的歌声里有稻田的清香,舞步中藏着祖辈的传说。《红伞》演绎着土家族婚俗的热烈,《打垒堆》重现土家族敬酒礼仪,生动展现土家儿女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而《要选同心合意人》则用山歌对唱诉说着民族的情感密码。这些节目没有华丽的布景,却因泥土的温度而打动人心——正如一位老者在演出后感叹:“这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啊!”
这场展演的背后,是印江自治县委、县政府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创新。自2024年7月印江启动梵净西游记文旅推介活动以来,该县以“村戏”为载体,搭建起“村级排练、乡镇组队、县城展演”的三级联动体系,让农民从田间走向舞台,用歌舞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印江用实践证明,当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共振,便能迸发出振兴乡村的磅礴力量。
“村戏”撬动文旅,泥土生金赋能乡村振兴
“村戏”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5日,“贵州村戏”全网播放量突破6.5亿次,话题浏览量达5.3亿次,印江文旅账号粉丝量激增10倍。这种“流量奇迹”背后,是“村戏”对文旅产业的深度撬动。
游客蜂拥而至:2024年“村戏”活动现场,单场观众最高突破2万人,带动周边地摊经济火爆,小商贩产品被抢购一空;
非遗焕发新生:通过扎染、古法造纸等非遗体验,印江将文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消费场景,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
旅游线路升级:依托“村戏”IP,印江联合周边县市推出“土苗文化探秘之旅”,串联梵净山、大圣墩等景区,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从田间到舞台,从村寨到京城,“村戏”正在书写一段关于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传奇。印江以“草根文化”为支点,撬动了文旅融合的新格局,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光彩。而此次“村戏”进京,标志着古老的土家族戏曲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唱响的不仅是文化的回响,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永恒的生命力。
发布会现场:文化盛宴与未来蓝图
本次活动由印江自治县委、县政府主办,通过“推介+展演+互动”三位一体模式,全方位展现印江文旅魅力。印江自治县委书记在发布会上强调,“村戏”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未来将深化“1+12+N”模式(1个IP升级仪式、12个月主题活动、N种乡村体验),让“贵州村戏”成为全国文旅新地标。
此次进京,印江不仅带来节目,更带来了合作的诚意。活动现场,印江与中健盛辉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亿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约,围绕非遗等在地资源开发、文创开发等领域展开合作。一位签约企业代表表示:“‘村戏’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通过商业化运作,让这份乡土情怀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在现场,还设置了非遗与农特产品展示,嘉宾亲手体验扎染工艺,在古法造纸上挥毫泼墨,品味梵净山翠峰茶的醇香。
文章评论